【以案说险】酒后切勿开车 注意行车安全

返回列表页>>

引言: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规范行车,不仅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案例简介:

  宋某在保险公司办理了车险保险,某日晚上于朋友聚会上饮酒,次日早晨宋某驾车上班时与其他车辆碰撞发生交通事故。报警后,交警到达事故现场定责时,发现宋某身上酒气较重,随即对宋某进行酒精检测,发现宋某体内酒精度超标,为醉酒驾驶。宋某辩称自己昨天喝酒,但今天没有喝,不存在酒驾行为。后交警带宋某前往医院抽血化验,确定宋某血液内酒精含量达108毫克/100毫升。在证据面前,保险公司拒赔宋某本次损失,宋某不得不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买单。

案情解析:

  关于酒驾的“酒精含量”的界定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 醉酒驾车的测试2010)中规定:

  1、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2、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医学研究标明,酒精进入人体后,经过05.-3小时后通过胃和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再经过10-30小时后通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因此在饮酒后12至24小时后,酒精还会在血液中有较高的存留,驾驶员身上散发出的酒气就是血液内酒精通过汗液发散出来的。血液内的酒精会麻痹大脑皮层影响驾驶员的反映和判断能力,造成驾驶危险。

消费提示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在饮酒后24小时之内不要驾驶车辆,期间如需出行应选择代驾或乘坐其他未饮酒人员驾驶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