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普及月
校园防诈骗
警惕“高薪兼职”
不外泄个人信息
警惕“校园贷”
理想消费,珍惜征信
警惕“客服”诈骗
联系官方核实
警惕续交交易网站
不点陌生链接
警惕街边陌生扫码
不轻易注册
典型案例
大学生李某在浏览某个网站时看到一个“校园贷”广告,广告声称该贷款“审批快、放款快、无需抵押、无需征信”,正好李某需要用钱,就毫不犹豫在网络贷款平台上申请了贷款2万元。
当李某开始还贷时,才发现利息远比本金高,后李某无力归还,只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不断从网络贷款平台贷款还债,卷进了“连环贷”圈套,最终欠下了20万元的债务。
案例分析
“校园贷”是在校学生向金融机构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借贷时通常无抵押无担保,但一些借贷公司存在高利借贷的情况。
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案中大学生李某就被极具诱惑性的校园贷广告给蒙骗了,所以,需要广大学生擦亮眼睛,仔细分辨,到底是“福音”还是“陷阱”。
风险提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作为在校大学生,要树立良好正确的消费观,避免盲目消费,避免攀比从众心理,建议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远离非法校园贷
层出不穷的非法校园贷以虚假、夸大宣传、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诱导在校大学生过度消费,广大学生应高度警惕,多加思考,学习了解相关法律知识,避免踏入陷阱。
多与家长沟通
遇事一定要和家长多多沟通,听取家长意见后在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