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养成“非必要”不提供的好习惯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泄露事件的频发,信息安全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针对个人信息侵害,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聚焦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那什么是个人信息?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太平洋产险温州分公司通过案例形式温馨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养成“非必要”不提供的好习惯。
王女士一直想置换车辆,其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二手车经办人员李某,在沟通过程中,李某表现极强的业务专业强力,且服务态度好,最终取得了王女士的信任,便将相关证件材料交由李某并全权委托办理相关事宜。期间双方产生矛盾,李某为了牟取利益,在王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持事先准备的被保险人身份证、车辆登记证书、授权委托书等材料到保险公司申请退保。
在办理退保过程中,工作人员与李某核实保单及车辆信息等内容,李某的回答言辞闪烁,工作人员意识到本案可能存在隐情。现场拨通了王女士本人电话,最终识破了李某的骗局,有效保障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我们如何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一是拧紧信息泄露“安全阀”,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尽量减少代办业务,确需委托他人代办时,在需要提交身份证、驾驶证等各类证件前,可在复印件上注明用途,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违法活动。
二是织牢信息提供“安全网”,养成“非必要不提供”的好习惯。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各类证件、银行卡、手机等信息载体,不要随意置放,也不要随意在网络录入个人信息。
三是系好信息保护“安全带”,选择官方渠道购买保险产品,或办理保险业务,不被利益所诱惑,一旦产生经济损失,第一时间报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