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 | 以案说险-远离校园贷 幸福你我他
案例简介
小某是某大学的学生,平日喜欢各种手办,最近朋友告知有一款限量手办出售,需要2万元,小某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他下载了某校园贷APP,参照APP上面的指引申请贷款。随后有自称为校园贷平台的“工作人员”联系小某,以了解还款能力为由,索要了小某的个人信息,以及家里人信息,并告知申请已通过,需要缴费第一期利息1500元,缴费成功后贷款才会到账,小某着急贷款便转帐1500元,半年后小某在还款时发现要将近还款3万余元,找其理论,工作人员告知可以找朋友办理贷款,给其减免利息,小某身边正好有着急用钱的同学,便介绍其办理贷款,但之后工作人员再次联系其还款,不还款将联系家里人,或者在帮忙找同学办理贷款,这时小某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这都是骗子的套路,便在家人的陪同下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支付、理财等网络金融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与此同时,却有不法分子借机针对金融防骗意识相对薄弱的在校学生开展非法借贷业务,让正处于大好青春年华的学生深陷负债泥潭,无法脱身。
现如今,有关部门发现存在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侵犯其合法权益,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此,2021年初,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校园贷常见套路:
一.打假借条。对借钱应急的学生,以自己需要还款保障为由,忽悠学生开出远超过借款金额的借条。
二.签假合同。通过零元购手机、兼职等借口,拿走学生身份证、签订莫须有的贷款或分期协议。
三.连环贷。围困还不起贷款的学生,逼迫其同学、朋友帮还贷款;若没有能力帮忙,就逼迫同学贷款,形成连环贷。
四.线下代理发展下线。以创业组织为名,让学生分发校园贷传单、成为校园贷代理、发展下线,寻找目标并抽取分成。
五.美容贷。免费扫码美容咨询、整形没钱可以贷款、10分钟放款,直接汇至整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