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双眼,揭开“非法代理维权”伪装

返回列表页>>

一、案情简介

吴先生因生意资金周转需要,通过投保信用保证保险增信后从正规平台获得融资借款10万元,后因资金周转困难,在朋友处获知可以通过“代理维权”机构进行免除利息、全额退保等操作,遂在朋友介绍下,委托某“维权机构”开展免息及退保操作,委托过程中,吴先生将身份证照片、贷款及保险信息发送给对方,用于签署“授权委托”协议,并支付了7500元服务费。

协议签署后,“维权机构”代理人以吴先生名义向保险公司投诉,保险公司对接投诉人时发现其与“投保人”并非同一人,随即尝试联系吴先生本人,但吴先生称不用联系自己,对接自己的“律师”(即“维权机构”)即可。数日后,吴先生联系“维权机构”询问进展却一直未能联系上,只能来到保险公司询问。

保险公司服务人员第一时间接待了吴先生,了解情况后向其出示了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非法代理维权”的风险提示文件,同时帮助查实所谓“维权机构”并无相关执业资格。

吴先生意识到被骗并尝试再次联系“维权机构”要求退还“服务费”,却发现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均已被对方拉黑。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协助吴先生向公安机构报案,并帮助他重新制定了还款计划,解决了吴先生的资金周转难题。

二、案列分析

山东省银保监局联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公安厅等六部门公开发布了《关于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代理维权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告》,提醒金融消费者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代理维权风险,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保险公司在了解到客户通过错误渠道维权时,应及时劝导,协助止损,帮助消费者通过正当程序,合法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给打着“法律”幌子的非法机构可乘之机。

本案件中,吴先生出现还款困难的情况,应通过联系保险公司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调解或向监管部门反映等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不应轻信“全额免息”等非法代理维权骗局。

三、消费者提示

非法"代理退保"特征

(一)虚假宣传。不法组织通过 QQ 群、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渠道发布"100%全额退保"等虚假信息,或通过电话营销联络盲目试探消费者保险信息及退保意向,锁定目标后诱导消费者签署委托"代理退保"协议,并以“服务费”“咨询费”等名义收取费用,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落入诈骗陷阱

(二)套取信息。不法组织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电话卡、银行卡等个人身份证件信息,致使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三)阻断联络。不法组织通过冒用消费者身份,利用电话、信函等方式反复投诉举报,阻断消费者正常维权路径;或指使消费者采取过激手段向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施压,并阻碍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直接联系或协商解决纠纷。

再此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警惕非法代理维权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