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11月30日,霍某接到一通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郑某的来电,郑某称公司推出一款专为残障群体设计的保险产品,凡电话通知到的人员都会免费获得一份保额为10万元的意外保险。霍某表示自己在两年前因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虽有医院的诊断证明,但未做过残疾鉴定。郑某表示可以协助其办理残疾人证明,但需要交纳1000元保证金,残疾人证明办理后保证金会返还。
霍某听到此处,心存疑虑,遂挂断与郑某的电话,随后与保险公司联系确认此事。经核实,该保险公司无业务员郑某的相关信息,更没有“赠险”活动,提醒霍某切勿听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
二、法条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六十条规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案中,不法分子利用霍某与外界交流较少,获取信息能力较弱的特点,以及对保险保障和身份认可的需求,假冒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提供虚假承诺,诱使霍某上当受骗。
三、消保提示
1、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不轻易向陌生人提供银行卡、身份证等隐私信息。
2、不轻信夸大宣传及虚假承诺。对所谓要求缴纳“保障金”的事,需提高警惕,不轻易缴纳。
3、金融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通过正规渠道,如保险公司APP、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了解保险产品。
4、残障人群可关注当地政府和残联组织推动的有关宣传与普及活动,掌握最新政策信息和金融保险反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