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案情简介
2023年5月,客户王先生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被某修理厂以"返现20%维修费"吸引,选择在该修理厂维修。然而,维修后仅3个月,车辆出现漆面脱落、雷达失灵等问题。最终,王先生不得不自费到4S店重新维修,反而多花了近万元。
02.案例分析
经过调查,得知该修理厂无资质,使用劣质配件且未按标准工艺操作,导致维修质量不达标。修理厂在维修过程中不配合保险公司对车辆维修过程和维修结果进行核验,王先生在维修过程中拿到了维修单位的好处费,对维修单位的做法未及时制止,导致后续维修质量难以保证,损害了车主多方面的利益。
03.金融消保小贴士
(1)拒绝诱惑,以防价低质劣
❌ 警惕“优惠”“快修”噱头:低价背后可能是偷工减料,引发车辆贬值或二次维修。
✅ 注重资质审核,选好维修服务商:
质量有保障:正规渠道配件,维修流程配合保险公司核验。
权益更安心:若出现问题,保险公司可协助解决纠纷。
避免后续风险:合规维修记录有助于未来理赔和二手车交易。
(2)主动监督,留存证据
要求修理厂提供详细维修清单,并与定损单核对,主动监督配合核验。
要保留维修合同、支付凭证、旧件回收证明等材料。
如发现异常,立即向消协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