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金融消费须警惕:风险防范全攻略

返回列表页>>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更需要加强防骗技能。为避免残疾人群体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今天我们一起来揭示针对残疾人的四大骗局。

通常代办残疾人证、代办申请补贴、免费发放补贴、介绍高薪工作,这些是面对残障群体的常见诈骗套路。

骗局一:代办残疾人证

常见手法诈骗分子冒充江湖“高人”,自称有“门路”可以帮助轻度残疾人办理重度残疾人证,从而获得更多助残金。当把代办费用给“高人“后,“高人”往往杳无音讯。

风险提示:残疾证的办理从申请、评定到公示各个环节均有明文规定,没有特殊通道,不可轻信所谓的办证“代理人”,更没有包办重残。

骗局二:代办申请补贴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联系残疾人士,告知可代办申请残疾人补贴,只需要提供姓名、证件号、银行卡、短信验证码,当告知以上信息后银行账户的资金便不翼而飞。

风险提示:申请残疾人补贴需本人或亲属到指定机构办理并且有明确的办理流程,不可轻信陌生人,更不能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骗局三:免费发放补贴

诈骗分子冒充残联工作人员,告知可发放补贴并索要银行账号等相关信息,然后以验证身份的真实性为由,要求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入资金,最后补贴没拿到,资金却遭受损失。

风险提示:残联发放补贴需本人或亲属提出申请,无需向其他账户汇入资金。如有工作人员联系需仔细核查来者身份信息,不盲目轻信。

骗局四:介绍高薪工作

诈骗人员利用残疾人求职心切的心理,以高薪为诱饵,承诺残疾人士只要缴纳中介费和岗前培训费即可安全就业,当缴纳资金后,诈骗分子便“卷款跑路”。

风险提示:求职时需小心谨慎,到正规网站应聘,若不幸遭遇诈骗,务必及时止损,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重要提醒: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来电、不点击可疑链接、不透露验证信息。建议残疾人朋友与亲属建立"安全联系人"制度,涉及资金往来务必多方核实。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信息无障碍"环境,让防骗知识以更适残的方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