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警惕!别让保险沦为“陷阱”,非法金融活动令人财两空

返回列表页>>

六旬的李大爷一直对自己的养老生活忧心忡忡。一天,在小区门口,一位自称是某“知名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年轻人小王主动与他搭话。小王极力向李大爷推荐一款“养老万能险”,声称这款产品不仅能给予高额养老保障,每年还有15%的固定收益,并且收益会随着年限不断递增,比银行存款划算许多。随后,小王盛情邀请李大爷参加公司举办的产品说明会。

在说明会上,“公司领导”煞有介事地展示了伪造的政府批文以及虚假的盈利数据,大肆吹嘘公司实力雄厚,投资项目前景一片大好。为了尽快促成交易,小王还向李大爷承诺,只要当场签订合同,就额外赠送一份“高端体检套餐” 。李大爷被高额回报和各种优惠冲昏了头脑,当场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20万元积蓄,与小王签订了“保险合同”。

可几个月过去了,李大爷既没有收到承诺的收益,也无法联系上小王和所谓的“公司人员”。他按照合同上的公司地址前去查看,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这时,李大爷才惊觉自己上当受骗,赶忙向公安机关报案,然而资金追回的希望十分渺茫。

从李大爷的遭遇可以看出,非法金融活动实施诈骗时存在以下特点:

1. 虚假宣传诱导:小王瞅准李大爷对养老保障的需求,用高收益作诱饵,夸大保险产品回报,虚构公司实力与项目前景,误导李大爷做出错误判断,使其轻易投入资金。

2. 冒用正规名义:小王打着“知名保险公司”的幌子,让李大爷误以为是正规保险产品,放松了警惕。实际上,这些非法机构要么和正规保险公司毫无关联,要么只是借其名号行骗。

3. 利用情感攻势:小王对李大爷表现得极为热情,通过赠送礼品等方式拉近关系,利用老年人善良、容易信任他人的特点,突破其心理防线,促使其草率做出投资决定。

为避免遭受此类骗局,给大家提供以下风险提示:

1. 核实机构与人员资质:购买保险产品前,一定要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官方客服电话等正规渠道,仔细核实销售机构和销售人员是否具备合法资质。正规保险公司及代理人都有可供查询的备案信息。

2. 理性看待收益:保险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并非获取高额投资回报。对于那些承诺过高收益的保险产品,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千万不要被高息迷惑。一般情况下,保险产品收益相对稳定但不会过高,明显超出市场合理水平的收益承诺极有可能是骗局。

3.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前,务必认真阅读保险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是关于收益、保障范围、免责条款、退保损失等关键内容。若有疑问,要及时向专业人士或正规保险公司咨询,切勿盲目签字。

4.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宣传推荐,特别是在街边、小区等非正规场所遇到的推销。面对过于热情、急于促成交易的销售人员,要保持冷静,避免冲动消费。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沟通或者向相关监管部门咨询。

保险类非法金融活动手段层出不穷、隐蔽性强,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一旦不幸遭遇此类诈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尽可能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