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 | “征信修复” 套路深,保险退保需谨慎

返回列表页>>

案例介绍

某日,小李接到客户张先生的来电,咨询保险退保事宜得知张先生退保背后原因,小李深感震惊,没想到“非法中介”竟如此肆无忌惮。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张先生在申请银行贷款时,被告知因个人征信存在不良记录(具体为早期曾有逾期未还款的情况),导致此次贷款申请受阻。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先生看到一张广告传单,宣称能帮助“解决”个人征信难题。急于获得贷款的张先生立即联系对方。对方自称征信公司员工,承诺利用“内部资源”调整征信记录,仅需支付“服务费”并提供证件,就能“修复”征信并协助贷款。张先生虽心动,但考虑到自己手头资金紧张,便萌生了退保多年保险以支付这笔“服务费”的念头。

小李及时提醒张先生,有偿“修复征信”皆是诈骗行为,需要提高警惕以防自身权益受损同时,还张先生普及了相关的金融知识。在小的耐心讲解下,张先生终于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并向小达了感激之情。最终,他决定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自己资金需求。

案例分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1〕第4 )第六条规定:“从事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同时,第二十七条也指出“征信机构不得以删除不良信息或者不采集不良信息为由,向信息主体收取费用。”

本案中,张先生遇到的自称可以帮助进行“修复征信”的情形就是典型的诈骗案例。幸运的是,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小及时劝说下,张先生得以醒悟,避免了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风险提示

警惕非法“修复征信”陷阱,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小保在此提醒大家:

一是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避免"信用卡逾期"“消费贷逾期”等给个人征信带来影响。

二是防止个人信息外泄。消费者应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外泄、信息盗用等风险,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三是拒绝非法“修复征信”行为。不法组织或不法分子谎称征信机构,自称可以“修复征信”,不仅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消费者应珍惜个人信用,警惕参与非法“修复征信”,避免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