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2024年2月,王某因经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便向某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但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物,为了获得贷款增信支持,王某在申请贷款的同时,投保并办理了个人贷款保证保险。2025年1月,王某因收入下滑产生还款压力后,轻信网络"代理债务减免"广告,向中介李某签署代理协议并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敏感信息。
王某按李某指引,先是停止还款,进而伪造困难证明、病历等材料进行不实投诉。但金融机构核查后发现材料造假,拒绝退保及债务减免申请。此后,金融机构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启动代偿程序,并向王某追偿代偿款项。李某得知后威胁王某需支付高额“代理费”,否则将公开其个人信息并举报其骗贷行为。王某迫于压力支付费用,不仅面临征信受损、需支付高额代理费,还得承担代偿款项及法律风险。
二、案例评析
本案例是在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场景下,借款人遭遇“债务减免”骗局,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依法依规维护金融秩序与各方权益的典型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在本案例中,李某利用王某还款困难的状况,骗取其信任后获得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敏感个人信息,并指使王某伪造材料进行恶意投诉,试图骗取债务减免谋取私利。而金融机构有着严格的审核流程,在发现材料造假后,拒绝债务减免申请,并依据保险合同约定启动代偿程序,向王某追偿代偿款项,这一行为不仅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捍卫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面对李某威胁公开王某个人信息的行为,凸显出个人信息保护在金融业务中的重要性。王某轻信网络“代理债务减免”广告,轻易提供个人信息,导致自己陷入高额“代理费”支付、征信受损以及面临法律风险的困境。金融机构在整个过程中,严格执行审核标准,阻止了李某的不法行为,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维护了王某作为金融消费者在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的基本权益,使其免受更大的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追究。
三、案例启示:
一、警惕“债务减免”陷阱。当消费者面临贷款还款难题时,应第一时间通过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客服热线等正规渠道,与金融机构沟通协商。切勿轻信网络、电话、短信等途径传播的“债务减免”广告,这些广告背后往往隐藏着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不法中介通常会夸大其“特殊能力”,编造诸如与监管部门有关系、能内部操作等虚假话术,诱导消费者上钩,一旦消费者轻信并与之合作,不仅债务减免不成,还可能被索要高额费用,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理性应对债务困境。在贷款出现还款压力时,消费者务必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盲目听从所谓“债务减免专家”的建议而擅自停止还款,停止还款会使逾期情况加剧,产生高额罚息和违约金,信用记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未来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都将受限。同时,千万不要参与伪造材料等违法行为来骗取债务减免,这不仅违背道德,更触犯法律,一旦查实,将面临刑事处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法律后果。
三、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在金融活动中,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身份证、银行卡、保单、手机号码等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绝不能随意提供给不明身份的个人或组织。“债务减免”中介常常以办理业务需要为由,索要大量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其进行盗刷、冒名贷款、诈骗等违法活动,导致消费者财产受损,甚至陷入莫名的债务纠纷。如果发现个人信息有泄露风险,或者遭遇诈骗、威胁等情况,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